综合来看,当下国内黑色系产业链生存环境依然不乐观,节后楼市在不动产登记政策施行下会受到显著的负面影响,终端钢材需求不旺以及焦化企业亏损局面加重将导致对焦煤的需求进一步减弱。
这些都再次说明整治煤炭领域内腐败问题已迫在眉睫,限制官员手中的自由量裁权刻不容缓。而受煤炭、焦化、冶金等传统支柱产业低迷的拖累,山西经济断崖式下跌,GDP增速跌至内地31个省份之末,为4.9%。
就像原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被查时,从住房里搜查了亿元现金一样,让人倒吸一口冷气,高平亦然,三任市长谢克敏、秦建孝、杨晓波前腐后继,让人大跌眼镜。此种因煤炭行业存在的灰色生态,而让地方经济、多名官员身陷黑金泥潭,难道是权力定价过高所致?非也,缺失了制衡与监督,潜在价值巨大的相关审批权和核准权,才是异化为权力寻租的路条,多米诺骨牌轰然倒塌的导火索。说一千道一万,须得彻底厘清其利益链条,将隐藏于幕后的其他权力交易者也挖出来,这样才可能产生震慑作用,不会一黑到底。足可以看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过去一年,山西是在喧嚣中度过的。
要摒弃倒在煤上事件再次发生,需我们领导干部唤醒内心的道德良知,经常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从根源上杜绝腐败问题,真正成为百姓服务的亲民官。如同金道铭一样,伙同被媒体称为白手套的胡姓姐妹大肆敛财。2014年1-9月山西吨煤利润不足3元,不及一瓶饮料,量增价跌局面使煤炭行业增长空间大大受到限制,今后低速增长将成为常态。
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升级转换,国际减少碳排放压力加大,国家资源、环境政策约束将日趋紧张,加之内蒙古、陕西等煤炭产量骤增,同行竞争更趋激烈,山西省煤炭产能扩张空间更加受压,产量提升幅度非常有限。国际石油价格的跌跌不休,半年时间下跌近50%,目前还看不到底,对煤炭价格产生打压作用,不利于煤炭行业好转。进入十二五,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发酵,中国进入到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二)稳增长就是要提高山西煤炭在市场中竞争力。
煤炭对全省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在全省综合实力前30强县(市、区)中,产煤县大约有15个。
煤炭市场持续低迷,使一煤独大的山西经济倍感压力。据中科院2014年发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显示,山西可持续发展总能力在全国排第24位,环境支持系统排第27位,生存支持系统排第29位,环境问题较为严重。其间全省经济年均增长12.3%,与煤炭增长保持高度一致性。当前煤炭不景气形成的倒逼机制,正是破解资源诅咒、加速推进山西工业转型升级的最好时机。
新世纪,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成功克服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中国经济步入到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年均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12.3%)。煤炭开采引发共生、伴生资源破坏浪费惊人,据估算,每采1吨煤约损耗与煤炭资源共生、伴生的铝矾土、硫铁矿、高岭土、耐火粘土、铁钒土等土矿产资源达8吨。期间虽有波动,但总体保持较快增长,煤炭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15.9%提高到1990年的26.5%,提高了10.6个百分点。一、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煤炭工业发展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西煤炭工业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以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煤炭行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由2000年的26.9%提高到2011年的58.7%,提高了30个百分点以上,2012年、2013年比重虽有所回落,但也达到57.8%、54.9%,占据工业一半以上的份额。其间虽有2009年的猛栽下降,但很快得到恢复发展。
煤炭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交通运输、住宿餐饮业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仅太原铁路局货运量占到全国的14.6%。山西省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已经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历史欠账很多,我们的资源已不允许竭泽而渔式的开采方式,煤炭快速增长已成为过去。
这一方面由于煤炭的市场化改革,中国加入WTO,煤炭价格因与国际能源价格不断接轨而稳步上扬,增加值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二十一世纪的前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经济扩张对能源需求的旺盛,扩充了该行业的支柱地位。经济增长与煤炭行业发展存在高度依存关系,经济结构的脆弱由此可见一斑。从煤炭产量的黄金发展时期看,2011年煤炭产量达到8.7亿吨,比2000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12.0%,再细分,前5年年均增长17.1%,而后6年年均只增长7.9%,到了2012年、2013年,煤炭产量分别只增长4.7%、5.4%,据煤炭厅预计,2014年煤炭产量增长1%,2015年煤炭产量略有减少,产量增长呈现逐步回落态势,未来增长潜力已大大弱化。细数山西煤炭行业的发展之路,不难看出山西省加快发展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且将经历较长的艰难时段。煤炭、石墨、钻石它们的化学成分都是碳,怎样把煤变成钻石就需要高新技术的点石成金,增加煤炭附加值。煤炭行业经过三大战役、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产业在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有了长足发展,煤矿数由最多时的1万多个减少到1053个,单个矿井生产能力提高到120万吨,所有矿井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开采,山西出现了亿吨级的煤炭巨无霸,同煤集团、中煤平朔煤炭产量超过亿吨。
同时还要加快煤炭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步伐,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主导作用,强化管理向市场要效益,促进煤炭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三)对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提高贡献突出煤炭对全省经济的贡献不仅表现在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还显现于对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的提升里。
严格实施所有新建煤炭项目的环保设施必须与项目主体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产的三个同步,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采取谁开采,谁治理原则,加快建立矿区生态修复治理和补偿机制,从源头杜绝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四)资源枯竭带来发展困扰在全省119个县级行政单位,有94个县(区、市)分布着煤炭,约占79%。
受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煤炭需求不振影响,山西煤炭行业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困难。(一)支柱产业单一引发的经济发展困扰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历程,山西经济经历了曲折多变的发展过程,经济发展与煤炭发展的相关性呈越来越高的态势。
在11个地级市中,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两个市朔州、吕梁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来自于煤炭行业带动,从2001到2011年,吕梁、朔州煤炭产量年均分别增长37.6%和17.9%,两市经济十年年均都增长13.7%,吕梁经济总量在全省排位由2000年的第8位提高2013到第3位,朔州经济总量在全省排位由2000年最后1 位提高到2013年第7位,分别提升了5位和4位。上世纪80、90年代,煤炭行业与工业甚至整个经济相关性相对较弱,由于当时各行业相对均衡,煤炭在经济中还没起到决定性作用,有些年份还出现背离,整个90年代全省经济增长年均10.1%,而煤炭年均增长为-1.3%,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全国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急速扩张,山西省煤炭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量价齐涨,煤炭产业与全省经济相关性日趋增强,煤炭兴,则经济好,煤炭衰,则经济困。近年来,随着全国经济增速换挡,煤炭市场低迷不振,价格持续走低,山西经济发展经历持续走低过程,2012年、2013年经济分别增长10.1%和8.9%,2014年前三季度山西省经济增长5.6%,回落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倒数第二。(四)煤炭开采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煤炭生产加工对林地、草地、耕地的破坏,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也十分严重。第四阶段:瓶颈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
1997年甚至出现负增长,加上受1998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冲击,山西省煤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煤炭堆积如山,企业亏损严重,职工生活困难,煤炭产量出现三连降,1999年煤炭降幅达到20.9%,到2000年全省煤炭产量只有2.5亿吨,比之前高点1996年的3.5亿吨下降了1亿吨,这十年期间煤炭产量年均增长率为-1.3%,煤炭行业在波动中低迷徘徊。回顾30多年的发展历程,山西煤炭工业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从2009年起,受周边内蒙古、陕西煤炭挤压山西煤炭产量失去长期霸主地位,近年来一直居全国第二位,市场销售份额下降,2014年在消费市场低迷、煤价下跌的情况下,1-11月山西煤炭产量达8.91亿吨,超过内蒙古的8.37亿吨产量,重返煤炭生产第一大省身份,销售量9.17亿吨,增长4.77%,快于生产(2.53%),显示山西煤炭集中度提高后的竞争优势。但经过几十年的长时间、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造成大面积的采空区,有些地区资源枯竭严重,轩岗成为山西省资源枯竭第一大矿,造成原平经济多年不振,职工安置好多年都是当地政府的头当大事,近十多年来,阳泉、大同在全省排位靠后,发展缓慢,都与当地煤炭资源枯竭有很大关系,山西省孝义市和霍州市进入到国家资源枯竭城市改革试点行列。
随着山西机械化开采强度的进一步加大,矿井衰竭速度加快,预计到2020年,仅5大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将有39处矿井面临资源枯竭,地方性煤矿将有近1/3的矿井因资源枯竭而闭坑,资源枯竭问题不可小觑。前6年全省煤炭产量年均增长率只有3.4%。国际减少碳排放压力加大,国家资源、环境政策约束将日趋紧张,山西省煤炭产量近10亿吨,已经接近资源环境承载极限,煤炭快速扩张已近尾声。在这11年中,全省不仅煤炭产量翻一番多,价格也累计增长350%,量价齐增带动煤炭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有力支撑,在这种良好条件下,山西煤炭产业进入到高速发展的黄金期。现在全省煤炭行业生产经营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煤炭对工业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其间全省经济年均增长8.2%,煤炭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近年来,面对山西省煤炭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省委、省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为企业排忧解困,出台煤炭20条和煤炭17条,取消各种煤炭乱收费,清理整顿煤炭产销市场,全部撤销存在30年的煤炭检查(稽查)站1000多座,为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清除障碍。2014年8月以来国家加大对煤炭限产力度,以及淘汰高耗能的落后钢铁、水泥等产能,煤炭需求市场进一步萎缩,1-11月全省煤炭产量8.9亿吨,同比增长只有2.5%。